“救什么流浪狗啊,身上那么脏,不知道藏着多少细菌呢!” 这样的话,浙江湖州市梅峰乡的王晓萍阿姨已记不清听过了多少遍,但每次都是一笑置之。 王晓萍阿姨,原是温州人,退休医生,为了几百只流浪狗不扰民,于是将救助基地安置在湖州梅峰乡的山上 在外人眼里,王阿姨有着令人羡慕的医护工作,忙碌半生,光荣退休,本该颐养天年了,却放弃自己光鲜的生活,十几年如一日,为了那些人人喊打的流浪狗操劳着后半生。 王阿姨救助流浪小动物的故事,要从很多年前说起。 王阿姨年轻时曾在杭州就读医科大学,毕业后分配在杭州二院工作。1988年,王阿姨又调到温州三院工作。 在工作期间她总是能遇到一些流浪动物讨食觅食,被人追打,这引发了王阿姨的善念,从1994年她就开始了流浪狗救助活动,最开始在部队旁租了个房子,但由于百姓意见较大,先后经历了8个地方之后才定居到湖州的吴兴区。 从1994年至今,30年的时间里,王阿姨已累计救助流浪小动物、伤残小动物数千只。为了保护这些小动物活下去,她已经卖掉了家里的2套房子,180多万元全部用于租赁场地,给小动物们治伤、治病、日常饲养等,只为给小动物们建起一所没有流浪、没有杀戮、没有疾病、没有痛苦生活的"乌托邦",它们生活在这里不再忍受饥饿,不再受到驱赶,不再受到任何生命威胁。 一个基地的运营,需要不停地用钱来支撑,180万元看似巨款,但耐不住几百张嘴每天吃喝用度,没几年便耗的精光。 为了维持基地正常运转,已经退休近15年的王阿姨,一直在不断地吃着自己的老本——退休金和养老金,本该保障她生活无忧的养老金,全部用在了小动物的身上。 有人看到基地的艰难情况,愿意收养一部分流浪小动物,王阿姨思量许久,终究没舍得送出去,她怕小动物们再受到伤害,留在基地里也许会跟着自己挨饿,但是被不知底细的人领走,如果虐待或者杀害,小动物们丢掉的就是命。 对于她熟悉的人想要领养小动物,因为知根知底,王阿姨则十分慨然,不仅将小动物们领养,还不肯收对方送来的钱,她更希望对方用大米之类的粮食做交换把小动物领养走,因为她实在太忙了,根本没时间去给动物们置办粮食。 “基地里目前有400多只毛孩子,每天要准备18桶饭,2只电饭煲要烧9次,才够小动物们吃一餐。每天需要50公斤大米,一个月1500公斤,光大米一个月开销就得4500元左右。一个月全部花销要7000块多,我每月退休金只够这里的一半多点。” 山里不让生火,每个月的退休金又只够基地半个月的开支,没钱买蒸饭设备,两个用了10年的电饭煲,王阿姨是坏了修,修了坏。 打扫卫生、做饭、洗垫褥、洗狗笼、晒被褥、带生病的小动物看病……400多只流浪小动物的吃喝拉撒,一直都是王阿姨一个人撑着,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“连每个月的给毛孩子们的口粮钱都不够了,更何况请人来帮忙,请不起人来帮忙……”因为基地位于荒山里,平时一些爱心志愿者们也找不到这里,难以提供帮助。 王阿姨每天都得起早摸黑,忙里忙外,有时候一天下来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。为了能稳定下来,给毛孩子们一个安稳的家,王阿姨花自己一辈子的积蓄,把这块山地买下了30年的使用权,至少不用再带着毛孩子们来回搬迁,居无定所了。 “我年纪大了,已经无法再带着几百只毛孩子搬家,至少在这里可以30年不用担心被人赶走。一个人照料这里很吃力,以后我老了,动不了了,真希望能有一个有爱心有能力的人继承下去。”王阿姨一心想着还是这些毛孩子们。 基地里的生活太苦,为了不让小动物们饿肚子,王阿姨把志愿者们送来的肉和米面,都剩下来给小动物们吃,她自己吃的是在基地附近种的青菜。志愿者们送来的奶粉,她从没舍得喝过,都是喂给基地里救回来的小奶猫、小奶狗。 看着它们吃的香甜,王阿姨觉得自己付出多少都值得。虽然,在这里,毛孩子的生活也不是很好,但起码,不会像在外面一样,遭受驱赶和毒打,甚至被送上餐桌。 从事小动物救助二十多年来,个子160的王阿姨,体重不到90斤。如果没有救助,王阿姨这个年纪,应该还在城市享受着儿女的孝顺,偶尔和好友唠嗑,闲谈哪家的孩子现在有多么多么优秀……可是现在,因为爱和责任感的驱使,一只只毛孩子的温饱全压在王阿姨一个人身上。 能让王阿姨愿意为毛孩子付出这么多的答案,就是她早已经把这些毛孩子看作亲密的亲人了。只有亲人之间从不在意付出。 基地目前的状况是王阿姨最担心的事情,“基地里一直都缺少吃的,毛孩子现在吃的很简单,偶尔会有爱心人士捐助,送衣物送狗粮,但这些我只能给些老狗病狗小狗用,感觉自己对不住其他的毛孩子。” 因为能力有限,狗粮还有伴着米饭的肉对于绝大部分毛孩子来说,都是一种奢望。“南方不是下雨就是干旱,大米价格涨的很快!现在毛孩子已经吃不上饱饭,更别说吃肉吃狗粮了。”说起这些,王阿姨的脸上愁眉不展,她不知道基地的明天在哪里,只能带领着毛孩子们走一步算一步。 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